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,每天清晨,总能听到轻柔的“咕咕-咕咕”声,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斑鸠,一群生活在我们周围的神秘邻居。
斑鸠属于鸽形目、鸠鸽科,这个家族相当庞大,家族堪称全球化居民,它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大洲,从欧洲的乡村到亚洲的都市,从非洲的草原到澳大利亚的公园,几乎无处不在。这种广泛的分布得益于斑鸠强大的适应能力,无论是茂密的森林、开阔的农田,还是喧闹的城市,都能成为它们的家园。
在我国,珠颈斑鸠、山斑鸠、灰斑鸠等种类遍布大江南北,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鸟类之一,它们与人类比邻而居,却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,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,为都市生活增添了一抹自然的色彩。
斑鸠的外表和鸽子相似,但比家鸽稍显纤细,没有鸽子的大鼻瘤,这一点很容易和鸽子区分开。
斑鸠的食谱也很广泛,在农田,它们啄食散落的谷粒;在草原,它们寻觅草籽;在都市,它们甚至会吃人类丢弃的食物。有趣的是,斑鸠有着一套独特的饮水方式,它们将喙完全浸入水中,连续不断地吸吮,而不像大多数鸟类那样需要仰头让水流下喉咙。
斑鸠的筑巢技术实在不敢恭维,几根树枝随意搭成简陋的平台,简陋得几乎能看到底,难怪它们的蛋有时会从巢中掉落。但这种“将就”的态度背后,其实是斑鸠的生存智慧:简单的结构便于快速建巢,而且在茂密的树叶掩护下,这种开放式的设计反而更难被天敌发现。
斑鸠的育雏方式比较特殊,亲鸟会分泌鸽乳,一种由嗉囊上皮细胞分泌的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乳状物质,鸽乳不仅能提供营养,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提升雏鸟的抗病能力,保证了雏鸟的快速成长。幼鸟几天后就可以过渡到半消化的种子,通常两周左右就能离巢。
需要强调的是,在我国,斑鸠属于三有保护动物,未经许可擅自捕捉是违法的,我们真正提倡的,是在自然环境中欣赏和帮助这些美丽的鸟类。
想要近距离观察斑鸠,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窗台或阳台放上斑鸠特别喜欢小麦、小米、玉米碴等谷物,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投食,很快就会有斑鸠光临。
如果遇到受伤的斑鸠或者是失去亲鸟的雏鸟,要及时救助。帮助斑鸠时,提供足够的水和食物即可,环境要保持安静,避免过度打扰,在救助成功后,最好尽快将斑鸠放归自然,个人饲养并不一定合适,回归自然种群才是最佳选择。
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,斑鸠有着重要的价值,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保护它们的栖息地,在城市乡村中为这些野生邻居留出一片空间。